近日,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游戏主机过时论”在游戏圈掀起波澜。其游戏部门主管阿兰·塔斯坎(AlainTascan)公开宣称,传统主机模式将束缚行业发展,甚至质疑“8岁孩子是否需要PS6”,认为未来玩家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视等跨平台设备实现“无硬件门槛”的游戏体验。这一言论随即引发《昭和米国物语》创意总监、铃空游戏CEO@NEKCOM猫老大的尖锐驳斥,直言此类观点“丢人现眼”,暴露了资本方对游戏产业核心价值的根本误解。
网飞的“去主机化”蓝图:便捷至上还是舍本逐末?
塔斯坎在采访中勾勒的未来图景,以“消除硬件壁垒”为核心——通过智能手机操控电视游戏的“NetflixGameController”应用已进入测试阶段,用户无需购买主机或手柄,即可在客厅大屏上体验互动内容。他特别强调,年轻一代习惯在汽车、移动设备等场景中与屏幕互动,而主机代表的“高清画质+手柄操作”模式,在跨平台趋势下显得笨重过时。
这一战略延续了Netflix近年来对“轻量级游戏”的布局,其平台现有游戏多为移动端小品级作品,此次尝试将游戏体验嵌入智能电视生态,试图复制流媒体内容的“无设备依赖”优势。塔斯坎甚至以任天堂Wii的成功为例,认为“家庭社交化、操作轻量化”才是未来方向,而主机游戏的硬核门槛正在被时代淘汰。
猫老大怒怼:资本泡沫下的行业“傲慢病”从未痊愈
面对网飞的行业预判,猫老大在微博发文直击痛点:“十几年前,一群不懂游戏的‘精英’踩着行业红利大放厥词,如今换了套说辞又来唱衰主机。当年‘教任天堂做游戏’的笑话还没看够吗?”他指出,这类言论本质上是资本短视症的延续——只看到设备门槛,却忽视主机作为“纯粹游戏体验载体”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深耕主机游戏领域的独立开发者,猫老大的驳斥带有鲜明的行业亲历者视角:“主机玩家追求的是沉浸式体验,是手柄震动反馈中细腻的操作手感,是4K画质下分毫毕现的游戏世界。这些核心乐趣,绝非手机投屏、简化操作能替代。”他特别提到,主机游戏历经数十年积淀的技术标准与玩家生态,是行业创新的基石,而非需要颠覆的“老旧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猫老大所在的铃空游戏正在开发的《昭和米国物语》,正是一款主打主机平台的作品,其独特的“昭和朋克”世界观与细腻的动作设计,高度依赖主机性能支撑。这或许解释了他对“去主机化”言论的敏感:当资本试图用“便捷”消解游戏的核心体验,受伤的不仅是玩家,更是整个行业的创意土壤。
行业争议:效率至上vs体验为王
网飞与猫老大的交锋,本质上是“商业逻辑”与“玩家本位”的对抗。前者看中的是流媒体用户基数与设备普及率带来的潜在市场,后者坚守的是游戏作为艺术载体的完整性。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主机游戏市场规模达512亿美元,PS5、XboxSeriesX/S销量持续增长,主机仍占据3A大作发行的核心阵地。即便如任天堂Switch,其成功也并非依赖“去主机化”,而是通过形态创新(主机+掌机一体)拓宽体验边界,而非否定主机本身的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Netflix的“主机灭亡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游戏主机不仅是硬件,更是开发者与玩家之间的“契约”——主机提供稳定的性能标准与统一的开发框架,让开发者能专注于打磨极致体验,而玩家也能对品质形成稳定预期。这种生态平衡,绝非碎片化的跨平台方案能轻易打破。
结语:警惕用“伪需求”消解行业根基
当网飞试图用“8岁孩子是否需要PS6”的假设动摇主机价值时,猫老大的驳斥撕开了资本话术的虚伪面:真正的游戏需求,从不是由设备形态定义,而是源于人类对沉浸式体验的本能追求。主机的存在,恰是为了让这种追求得以落地。正如《塞尔达传说》《最终幻想》等经典系列始终以主机为核心舞台,主机游戏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对“纯粹游戏性”的极致追求。
这场争论或许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注脚:当资本热衷于用“颠覆”制造话题时,真正懂游戏的人正在守护那份“笨拙的坚持”——毕竟,玩家需要的不是用手机操控的电视小游戏,而是能让人忘记现实、全身心投入的“第九艺术”。网飞的“主机灭亡论”能否成真?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此刻,猫老大的怒怼,为行业敲响了一记警惕浮躁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