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腾讯针对米哈游起诉事件回应称,米哈游因民事诉讼需要请求调取相关QQ用户资料,但腾讯表示需通过正式司法程序才能提供,强调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用户隐私。这一事件的核心在于用户数据调取的合法性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背后折射出游戏行业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激烈争夺。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程序
此次诉讼源于上海米哈游影铁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间的新增民事案件(案号:(2025)粤0305民初47660号),该案将于9月5日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腾讯在回应中明确,米哈游需通过法院调查令等司法程序获取用户资料,这一立场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要求。根据法律实践,律师调取腾讯用户信息需先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明确调查范围和时间,再通过腾讯协查中心现场办理,整个流程需严格遵循司法程序。
二、米哈游的动机:打击泄密与“抓内鬼”
外界普遍推测,米哈游此次诉讼的核心目的是调查泄露游戏未公开内容的“内鬼”。近年来,米哈游法务部针对泄密行为采取了全链条打击策略,例如:
《崩坏:星穹铁道》内鬼案:2024年,一名参与内部测试的玩家违反保密协议,偷录未公开角色设计并传播,法院首次将游戏未公开内容认定为商业秘密,判决被告赔偿50万元。
起诉蚕豆网:2025年,米哈游起诉某游戏资讯网站,因其两年内发布近百条《原神》涉密内容,法院判决其赔偿33万元,并认定其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全平台维权:米哈游在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开设法务账号,2024年处理案件超230起,单个侵权案件最高判赔55万元。
这些案例显示,米哈游将未公开的游戏内容视为商业秘密,通过法律手段遏制提前剧透、解包传播等行为,以维护游戏版本更新的市场预期和玩家体验。此次起诉腾讯,可能是其获取泄密者社交账号信息的关键环节。
三、腾讯的立场:隐私保护与合规流程
腾讯的回应体现了其作为平台方在用户数据管理上的一贯原则:
1.法律合规优先: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8条,腾讯作为数据控制者,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除非有法律明确授权。即使在诉讼中,也需通过法院调查令等合法程序调取。
2.流程标准化:从律师调取微信用户资料的流程看,腾讯要求调查令明确调查范围、时间,并通过现场协查中心办理,确保信息不被滥用。这一流程同样适用于企业间的诉讼需求。
3.行业示范效应:腾讯的做法为其他平台提供了参考,即在数据共享中平衡隐私保护与司法需求,避免因个案突破导致用户数据泄露风险。
四、行业影响与法律启示
1.商业秘密保护的深化:米哈游通过诉讼将游戏未公开内容纳入商业秘密范畴,推动行业对“剧透”行为的法律定性。此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已被用于规制传播涉密内容的行为,此次案件可能进一步明确游戏行业商业秘密的保护边界。
2.数据调取的行业范式:腾讯的回应再次确认了“司法程序优先”原则,未来其他企业若需调取竞品用户数据,需遵循类似流程,避免直接对抗。
3.玩家隐私与企业权益的平衡:事件凸显了游戏公司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需兼顾玩家隐私。例如,米哈游在获取用户资料后,需对无关信息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滥用。
五、未来走向与潜在挑战
案件将于9月5日开庭,若米哈游成功获取调查令,腾讯需配合提供相关用户信息。但即使获取数据,米哈游仍需证明这些信息与泄密行为的关联性,否则可能面临证据不足的风险。此外,若案件涉及跨境数据传输或未成年人信息,还需符合《数据安全法》等额外要求。
对于游戏行业而言,此次事件是知识产权保护与数据合规管理的一次集中演练。随着二次元游戏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同比下降8%),头部厂商通过法律手段巩固优势的趋势将持续,而如何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尊重用户隐私,将成为行业长期课题。